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人物风采 > 文化人物
 
王澍:中国文人气质建筑师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6-7 15:25:12  点击:6568

 

2月28日,有着“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在其创立33年之后,次授给中国建筑师这荣誉——49岁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 

  作为建筑师,王澍一直坚守着传统文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他喜欢临帖、品茗、赏画、习古;他还有着像传统文人那样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解惑的强烈愿望;他愤世嫉俗、恃才自傲,也曾“隐居”七年,淡泊名利。多年之前,他被誉为“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师”;他更是说自己“首先是个文人,业余才是建筑师”。 

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早在三年前,有人预言,如果中国有一个人能得到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个人肯定是王澍。他日前受本报专访,谈到获奖的原因。 

  他说,其实我们处理的很多问题,都不只属于中国的,因为中国的问题,是这些年通过开放,大量西方的东西进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试验,这次我获奖,很多人都为我感到高兴,但事实上这里触及的问题,只是在中国特别集中、矛盾特别突出而已,因为规模大、速度快,其实这在全世界都是类似的。 

  比如对现代性的批判,对底层的、普通民众自发性的建筑和现代性的建筑潮流的对立,对自然和人工的对立的讨论,这些都是全世界普适性的。很多建筑师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但是这种探索居然在中国能以这么大规模在进行,这是让人震惊的。 

  王澍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研究生院毕业。1995年,到同济大学攻读博士,2000年回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王澍以狂傲著称,有关他在校期间的不少“传说”在建筑界广为流传。其中,版本多、为知名的,是王澍有关“一个半建筑师”的言论——他曾经放言:“中国没有现代建筑师。如果有的话,多有一个半。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 

  回忆起年轻时的“狂妄”,王澍哈哈大笑,他说,“我当时其实只想强调,建筑师不是简单设计房子的,而是应该是对这个时代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如果一个建筑师对这个时代一些很尖锐的问题不作思考,不做出回答,他丧失了在这个时代做建筑师的基本资格。” 

  他对建筑的基本观点是:建筑不是现在说的艺术品。他认为建筑活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行为,而他的建筑是试图把这种生存行为和它所带来的真正存在的感觉体现出来。 

  他说:“我的建筑作品是希望呈现出生活的复杂性,这是我对整个现代主义的批判,因为现代主义很强大的一个方面是它试图以生活简化为前提,以大量集中的工业、商业、商品的推广来展开它的活动。这种能量,对整个人类文明是带有摧毁性的。尽管我做了几个小小的建筑,但我经常说,它们像大卫挑战巨人哥利亚一样,是对整个现代性的挑战。” 

从来没有妥协过 

  2000年,王澍完成他的个重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即如何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水之间而不突出。这座图书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四个散落的小建筑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 

  2000年以后,王澍开始远离名利和世俗烟火,只是一味地埋头工作,但他的作品却一直备受争议。他说:“我从来没有妥协过。所有跟我相关的故事因为我不妥协,才会有这样那样的结果。作为建筑师,能够说服别人和自己一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能力。” 

  坐落于杭州南部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二期工程设计,是王澍为重要的代表作。象山校园无论是体量还是建造规模都是惊人的,很多建筑形式都由王澍独创。这里的建筑相对集中,更多的土地被营造成自然的环境,30座大小不一的建筑点缀在杭州南部依山的农田中,很多地方可以种菜养殖。 

  他说:“我对中国传统的体会,包括我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中看到各种有文明背景的原发的文化里,都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建筑是有生命的,它有一些基本条件。 在我的作品中,有些人可以很明显看到,我的建筑和外国的建筑不一样,外国建筑里没有空气,而我的建筑里有空气,这是很大的不同,因为我把建筑作为生命来对待,人生活在里面,一起共生的生命。” 

爱好临帖 

  王澍从大学时开始临帖,开始是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时至,依然保持着临帖的爱好;大三时,他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翻烂了,还能将《世说新语》倒背如流;直到现在,他还像传统文人一样,一直用铅笔画出全部平、立、剖正图,标明门窗尺寸,再交出去用电脑翻成设计院需要的图纸,他喜欢这种氛围。 

  因此,当北京的梁思成故居被拆除的消息传来时,他说自己当时的反应是“想哭”。 

  “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了愤怒,因为已经愤怒了无数遍,想哭而已。” 

  面对现代中国“重物质、轻人文”的现实,他感到既悲哀又无奈,尤其在建筑界,他直言“大部分建筑师其实是在做生产,他们不是在做设计,而是在走量,跟中国制造的模式是类似的,放弃了基本的社会责任,放弃了基本的传统和文化,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和身份认同”。 

  而他信仰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他的价值观基础。 

来源:联合早报网

上一页:傅春安:从商也爱文化艺术
下一页:潘新敏:药商的健康使命
    
人物风采
[文化访谈] > 【中国艺术人物访谈】… > 对话戴斌:四川靠什么… > 王子虚 —— 一个非原…
[文化人物]
刘亚安笔下…
李赞集:无…
马一鹰:“…
[艺术家风采]
澄净内心的…
吴佳君:书…
歙砚风骨 其…

艺术机构
爱乐乐团
上海书画院…
金色塔画廊…
华韵琴行
吴门艺苑
江苏省女子…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