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非遗博物馆 > 刺绣文化
 
站在市场化十字路口的刺绣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7-29 13:48:43  点击:2487

 

  我希望见诸报端的内容不仅能将刺绣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来,更能把刺绣的发展现状说清楚、讲明白、分析透彻。只有人们了解刺绣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才能重视问题、解决问题。

  今年江苏“两会”期间,苏绣大师姚建萍找到我,与我聊起了中国刺绣现今的发展状况,她的脸上满是焦虑,说现在收藏爱好者们大多热衷于收藏西方油画与雕塑,周游世界找寻奇珍异宝,却对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工艺品十分冷漠。如此下去,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将避免不了失传的厄运。事实上,评弹、剪纸、木刻年画等传统手工艺的现状已经很令人揪心,刺绣也不例外,甚至更加严峻。

  光明日报历来重视文化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视若珍宝,对其技艺的探究、传承状况的调查、如何发展的思考等无不透露出自觉的文化担当。这一点,也正是姚建萍找到我的原因。她急切地请光明日报一定要救救刺绣,不要让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工艺成为失落的文明,令后人抱憾。沟通后,报社即刻赞成并让我做深度采访,写出“针尖上的中国”的报道,要求不做表面文章,深度探究刺绣背后的故事,了解刺绣并真正发现和反映问题。我很快起身前往苏绣的发源地苏州。

  我早领略过刺绣的精妙,对苏、蜀、湘、粤四大名绣也略知一二。但当精美的苏绣作品呈现在眼前,灵巧的手工技法、考究的穿针引线、油画般的人物形象依然让我惊叹不已。尤其是“双面三异绣”,正反两面异样、异针、异色,能在一幅绣品上呈现不同图案、不同针法、不同色彩的刺绣艺术形象,令人叹为观止。这不是我们的国粹么?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光辉文明凭什么被世界知晓和称赞?应当说,作为“中国名片”的瓷器、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术功不可没。绣娘们用一双双巧手、一根根丝线“绣”出的锦绣河山远比其他艺术作品精美、珍贵得多。现今的中国,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夯实文化的“地基”。

  姚建萍是我这次采访的重点人物。她是苏绣传承人,一位在孩提时期将“苏绣皇后”沈寿作为终身榜样的“指尖上的舞者”。姚建萍说,自己刺绣不为谋利,单纯是为了传承苏绣,不让这门国粹被后世遗忘。她拥有一家规模不小的公司,经营着各种苏绣以及周边产品,我不禁疑惑:不谋利益的她怎么如此热衷于经商呢?

  姚建萍告诉我,这是为了避免刺绣消亡必须走的一条路市场化。

  刺绣不易学,更难精,绣娘从拜师学艺到自立门户至少需要十年的修习。姚建萍说,想吸引年轻人加入刺绣行业,可行的一条路是实现刺绣的经济效益,只有其内在的市场价值被挖掘出来,刺绣的传承才不会出现“断流”。

  她的想法固然不错,但我觉得还欠缺了点什么。要将年轻人吸引到刺绣行业,可能除了物质利益,更要将刺绣文化的艺术魅力传达给他们。因为艺术是有感染力的,只有年轻人受到刺绣艺术的感染,才能理解它、热爱它、忠诚于它,才担当得起传承刺绣文化的使命。

  走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粗制品的泛滥。在采访中,姚建萍多次强调刺绣要用精品传承。但为了迎合市场,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速成品”。这些产品产量高、价格低,但不具备传统刺绣工艺的艺术价值。一幅粗制的苏绣《螳螂猫》只用5种色调,售价500元,但《螳螂猫》用色超过50种,售价高达2万元。在艺术品大众化的,粗制品成为了刺绣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

  把粗制品当作打入市场的“先头部队”,带动整个刺绣行业的市场化并不是件坏事,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如果整个行业都一味迎合市场、粗制滥造、追逐利益,真正的刺绣艺术恐怕会变得无人问津,反倒违背了刺绣市场化的初衷。在物质利益面前,艺术的“贞操”需要被保护,艺术家们需要坚守自己的艺术操守,避免它被市场化的洪流吞没。

  刺绣价值不菲,也有很大的需求空间。如果绣娘们肯下功夫揣摩钻研,花大量时间绣制精品,这样既能获得高额回报,又能传承刺绣文化,可谓两全其美。我想从业人员应有长远的眼光:用粗制品打开市场,为精品的推广铺垫道路;用精品彰显刺绣的艺术价值,奠定其在市场中的地位。

  在苏州,传统的刺绣以“前店后坊”的模式运行。“家家有绣棚,户户有绣娘。”绣娘们都是独立生产经营,缺少合作意识,无法形成专业化团队,刺绣的集约化、规模化难以实现。走向市场之后,刺绣开始形成初步的集约化,有了产销统筹的产业链。近年来出现的“绣品街”是集约化的产物。

  但在采访中我发现,虽然出现了产业链条,但刺绣的集约化程度依旧不高。从前是一家一个门面,现在是一个团队一个门面,“门户意识”依旧存在。“绣品街”上的品牌不少,也不缺质量上乘的绣品,但名气却都不大。每个品牌都没有独立形成大气候的能力,又缺少合作意识,“名头”难以打响。刺绣要形成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进一步集约化,聚合成大型品牌,如此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得更稳,发展得更强大。

  为了完成这个报道,我连续几日彻夜未眠。我希望见诸报端的内容不仅能将刺绣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来,更能把刺绣的发展现状说清楚、讲明白、分析透彻。只有人们了解刺绣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才能重视问题、解决问题。

  刺绣的传承需要一支规模化的行业队伍。要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不仅要使社会认识到刺绣潜藏的市场价值,让年轻的一代人明白:在绣房里、绣片上同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还要通过报道让刺绣的艺术吸引力得到的发挥,引导读者不仅从经济角度看待刺绣,更从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角度给予刺绣这一文化瑰宝深切的关怀。

  报道刺绣,是为了引导刺绣行业的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刺绣行业才能吸引更多的从业者,才能建立一支传承刺绣文化的队伍,这是我的心愿。我想这也是姚建萍女士邀请光明日报来完成这次报道的重要的原因。(本报记者 郑晋鸣)

  

  读者评议

  于针尖上看中国在文章里品妙义

  光明日报推出的“针尖上的中国”系列报道,讲述中国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的生存发展状态,分析他们面临的生存困境,并探索其各自的创新发展之路。一花一世界,一沙国。该系列报道在给读者带来阅读享受的同时,本身也极具特色。

  “针尖上的中国”系列报道选题独特、意义深远。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新时期继承、发扬、研究和开发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光明日报聚焦刺绣艺术,对四大名绣作全方位报道,使普通读者有机会了解刺绣,走进刺绣。持续关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为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作贡献,体现了光明日报的文化担当和时代眼光。

  “针尖上的中国”标题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用针线制成绣品,在刺绣中描绘美丽中国。《四大名绣该怎样传承》一文的标题直指问题核心,引人深思;《千年苏绣:寻觅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粤绣:濒危艺术期待传承》《产学研结合:千年湘绣的复兴道路》《蜀绣:冬天之后是春天》这几篇报道都是对开篇报道的延伸,文章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讲述四大名绣各异的复兴之路。一篇《学会双脚闯天涯》更是有趣,刺绣应是用巧手织,怎么用“双脚闯天涯”?标题新颖,引人入胜。

  报道采访深入,可见记者功底扎实。写刺绣文化,不是单写刺绣技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讲述自己与刺绣之间难分难解的故事。《粤绣:濒危艺术期待传承》一文是“通过年事已高但仍然奋斗、创作和传承在一线的粤绣大师陈少芳、许炽光、梁桂开”三个人的故事来透视粤绣的发展历程,他们对刺绣事业的热爱矢志不渝、感人至深。

  该系列报道文风活泼,语言朴实生动。《产学研结合:千年湘绣的复兴道路》一文的开头是一个唯美的湘绣场景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总之,这组系列报道可谓光明日报又一次为读者奉献的饕餮盛宴,在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对刺绣行业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启迪、借鉴价值。(湖北武汉 汪丹)

来源:光明日报

上一页:周海云领军苏州刺绣创新中传承
下一页:中国刺绣文化历史
    
非遗博物馆
[非遗资讯] >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 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 >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
[中华] > 山东济南实施泉城品牌… > 维权 面临成长的烦恼 > 的“吃货经济”如何走…
[刺绣文化] > 锡绣妙手绣紫艺 > 丝绸“”如何焕发新生… > 刺绣给我的启示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