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非遗博物馆 > 刺绣文化
 
刺绣,是一种生活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10-17 14:26:28  点击:2328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03日 08 版)

  图为一名绣娘在刺绣。 

  太湖之滨,苏州西去数十公里,青山绿水环抱的一个小镇,名曰镇湖。“镇湖刺绣,一枝独秀”,两万人的小镇,却有着八千绣娘、四百绣庄。

  镇湖绣娘,这江南杏花烟雨滋润下的水乡女儿,一架绣绷,十指春风,绣出多少美中国画,也成了镇湖“刺绣之乡”的美名。

  从深厚的传统中走来

  每一位成功的绣娘身上,都有一段人生传奇。

  一袭深色旗袍,一双纤纤巧手,绣绷前的姚惠芬谈起多年刻苦求学的经历,才让人看清柔弱外表下的坚韧与顽强。姚惠芬记得与妹妹姚惠琴在苏州学艺的情景:租住不足10平方米的斗室,光线暗淡、寒气逼人。天一亮起床刺绣,晚上拿给苏州刺绣所的老师指导,还要到补习学校学习绘画等艺术知识。几年时间,姐妹俩在苏州的街头里巷奔走,无暇看看身边的风景……如今,姚惠芬已成长为绣娘中的一位领军人物,研究员级高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她的人物肖像和水墨写意刺绣,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70后绣娘邹英姿,性格明快如一只早春的燕子。她首创的“滴滴针法”获得刺绣针法发明专利。她以小小锈针,阐释着历史的沉思、生命的感悟。“我是摸着针线长大的。”邹英姿不但爱绣,而且爱画,家里的白墙上都被她画满了杨柳、燕子。初中毕业,邹英姿到苏州求学。“一幅《蒙娜丽莎》整整绣了一年,作品中每个细部,包括光线变化、衣服的每个皱褶,我自信比别人把握得准!”邹英姿常在全国各地看展览、听讲座。摄影展、绘画展、陶瓷展、木雕展……“艺术是相通的,我要多找找刺绣语言的感觉。”

  镇湖绣娘的30多位领军人物,多数自小习绣、吃苦耐劳,打下扎实的刺绣基础;拜寻名师、孜孜求学,刺绣技艺不断提升;勤于钻研、勇于创新,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深厚传统之下,镇湖绣娘群体的诞生实非偶然。如今,镇湖绣娘有38人成为工艺美术师,初中级职称的有近200人。

  为艺术注入时代元素

  苏绣,受明代吴门画派浸染,以画绣结合著称,堪称“绣幅上的中国画”。上世纪中后期,随着苏绣日用品功能的增强,苏州刺绣研究所的专家在传统山水花鸟图案基础上,又设计出猫和金鱼的典型形象。姚建萍的刺绣作品,从猫和金鱼起步,到人物肖像达到个人艺术高峰。1998年,周恩来总理百年诞辰,她描绘总理的作品《沉思》获得了全国大奖。进入新世纪[-2.76% 资金 研报],姚建萍醉心于巨幅作品,不断寻找体现时代特色的题材。

  “传统的刺绣依赖于画家和设计师的形象设计,画家着重的是画面,不会考虑刺绣的特殊材料和工艺,所以绣娘自身必须有原创意识!”绣娘梁雪芳说,一个追求创新的绣娘,其作品必然经历从选稿到组稿,到原创的过程。在作品内容创新上,梁雪芳不落窠臼。她既有民族写意风格的《诗意苏州》,也有特写镜头般的《生根、开花、结果》,还有素描般的《太湖帆影》……在近年去清华美院做访问学者后,她在线条的探索上更为大胆,在刺绣材质的选择上也更加丰富多样。

  在一个时期备受版权问题困扰之后,镇湖绣娘的创新意识普遍增强,领军型绣娘几乎都开办起自己的工作室甚至研究所,与画家和专业设计人才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苏绣本身以画绣结合为传统,绣娘和画家的深度合作,必然会推动苏绣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姚惠芬对此满怀信心。

  然而,随着绣娘们在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她们的绝大多数作品已远离日用品而列于高雅艺术品之中,有的甚至是品,因而离寻常人家已渐行渐远。如何在创新中把握日用品和艺术品的关系,绣娘中已有人开始思考。

将苏绣带向怎样的未来

  小镇旁边的一个村庄,沿着一条小河向前,轻轻敲开一扇门,里面几位绣娘俯首绣绷。仔细一看,正是《韩熙载夜宴图》,一幅3米多的长卷,两人合作要花上数月之功。年近半百的绣娘赵金妹,性格开朗,开口笑,“镇湖的妇女哪有不会刺绣的,要不然嫁不出去了!”

  镇湖的八千绣娘,少部分集中于镇上的绣庄,大部分分散在乡间。绣娘们要操持家务、赡养老人、养育儿女,在乡间,在家中,她们可以生活得更从容。梁雪芳说:“刺绣,是一种青春。”姚建萍说:“刺绣,是一种生活。”对于镇湖绣娘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的事业。

  小镇绣庄上的绣娘,以年轻女子居多,其中也不乏职业学校来实习的学生。“现在绣庄里的员工,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上的人,刺绣人才断档是个大问题。”梁雪芳对此不无忧虑,苏州工艺美院的刺绣班开了几年,如今也办不下去了,学生越来越少,一届寥寥几个人。“现在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多,而吃苦精神、奋斗精神又普遍不够,刺绣毕竟是一个艰苦的职业。”梁雪芳说,看来培养人才不能再局限于本地了,还是要着眼全国。

  姚惠芬也在忧虑镇湖刺绣的未来:“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宁愿钱拿少一点,也会选择更轻松的工作。对于我们那一代人来说,我们是把刺绣当做自己的生活,当做自己的事业。而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这样的成长环境了。”

苏绣繁盛之时,除镇湖之外,刺绣业遍及东渚、光福、木渎、胥口等吴郡各地。后来,随着苏南工商业的发达,当地人弃绣工而习工商,人才寥落,刺绣业逐渐式微。近年,唯有镇湖以建设绣品街为突破口,集聚起散落各地的刺绣人才,镇湖刺绣“一枝独秀”之说所言不虚。这造镇湖刺绣鼎盛局面的八千绣娘,若干年后会将苏绣带进一个怎样的未来?

  镇湖向西,太湖水波涛相接、潮去潮来。大自然如是生生不息,太湖边的绣娘又该如何……

上一页:走进镇湖,寻找中国刺绣地理坐标
下一页:“苏绣之乡”镇湖启动“海外行”
    
非遗博物馆
[非遗资讯] >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 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 >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
[中华] > 山东济南实施泉城品牌… > 维权 面临成长的烦恼 > 的“吃货经济”如何走…
[刺绣文化] > 锡绣妙手绣紫艺 > 丝绸“”如何焕发新生… > 刺绣给我的启示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