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创意经理人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应“管理”与“创意”并重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5-11 15:12:23  点击:2908

  我国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较快,目前全国已有180余所高校招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但是这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本上都是在各学校原有的历史、文学、哲学、新闻传播等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师资基础还是硬件设施,都很难满足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要。

  2003年,教育部备案或批准了山东大学等4所高校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试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门类下公共管理类,专业代码为110310S。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归属于公共管理类来看,说明还没有重视这一学科的产业属性,而是仍然强调其“事业属性”。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而文化产业则重视经营性和营利性。

  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发展,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文化产业管理归属于管理学门类下工商管理类,专业代码为120210。代码后面没有了字母“S”,说明这一专业已经获得了“准生证”,不再是试办专业,而成了一个正式专业。同时,将其归属于工商管理类,说明已经正视其产业属性。那么,从正式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来,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还存在何种问题?

  课程设置五花八门 缺乏统一学科规划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教育更重视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而缺少创意类的课程设置。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这一专业既可以授管理学学士学位,也可以授艺术学学士学位,由此可见,这一专业属于管理与创意并重的交叉类新兴专业。但目前的培养方案基本上都侧重于管理,大都授管理学学士学位,授艺术学位的院校很少。这一点和台湾的高校相比,差异明显。台湾高校没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般都称“文化创意产业”,他们的办学理念是以文化创新与艺术加值为核心,定位于“文化领航、创艺生活、美学经济”的发展目标,几乎所有院校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都和艺术、设计、广告、演艺等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传统艺术类专业的转型与升级。这样的专业设置,使他们培养的文创人才更具有艺术气质和创新意识。

  而中国大陆的文化产业管理则更注重培养人才以动脑为主的管理能力,而非以动手为主的创意能力。到目前为止,教育主管部门尚没有设置这一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在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还缺乏统一的学科规划和专业标准,对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设置等问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要求。各学校的课程开设得五花八门,存在严重的因人设课倾向。

  在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大,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因此缺乏专业性很强的教师,许多院校的教师都是边学边教,既没有理论的深度,也没有实践的广度。教材的匮乏更是众多问题中不可忽视的,课程不统一,教材也没有统一规划,许多学校的教材都文不对题,与人才培养有较大的差距。

  笔者曾经作为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的专家参加过上海某以工科为特色的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评估,这个学校有艺术与设计学院,但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则设在人文学院,专业每年招生80余人,但教师却只有8人,而且教师大都毕业于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等传统专业,没有一位教师具有文化创意或工商管理方面的学历背景。在学科的专业方向设定上,更是因人设课,因人设岗,该校师资中有一位是从事玉石鉴定专业的,所以专业方向中有了珠宝鉴定。这其实和文化创意的关系并不大,如果是珠宝设计,那和文化创意有一定关系了。而笔者在另一个学校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评估时发现,这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依托了该校原有的广告学学科,所以课程大多是与广告学有关的,而与广告设计相关的课程却很少。

  重理论教学 轻创意创新培养

  目前,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都有这样的特点,首先是重理论、轻实践。我国高校对师资的学历要求很高,所以能进高校任教的大都是博士,而这些博士大都有丰富的理论研究经验,实践动手的经历较少,于是他们比较重视理论研究,而较少创新实践。

  其次是重管理轻创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因为大都授管理学学位,所以课程中管理学的课程是必修课,因此学校对师资引进方面也比较重视管理学、经济学类的师资,而创意类人才由于学历问题则不能引进,所以课程中创意类的课程很少。

  再次是重模仿轻创新。模仿是人的天性,但我们却将这性发挥到了。在许多设计方面都热衷于模仿,于是“山寨”产品满天飞,在模仿上能下得了功,却在创新方面吃不了苦。结果许多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不是努力于进行产业的创意实践,而是埋头于写论文、发论文。

  而仅有的一些授予学生艺术学学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因为授予的学位是艺术学,所以招生时要求学生首先必须通过艺考,这样招进来的学生都属于“艺考生”,由于艺考生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方面的原因,其设计往往出现有“创”无“意”的伪创意。

  人才培养的“创意”环节不能缺

  文化产业的形态应该是创意产业。没有创意只有管理,这样的专业培养不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在强调发展壮大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要求我们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而这些新兴文化产业与创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果在人才培养上不能做到管理和创意并重,那么文化产业振兴的目的无法实现。美国好莱坞电影叫好又叫座,是因为他们的电影有“创意”。因此,要想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创意”这一重要环节,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迎来中国文化产业的春天。

  (作者范玉吉:系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一页:培养创意人才 得从娃娃抓起
下一页:互联网创新需要文化创意人才
    
产业研究
[城市文化] > 一座城的文化魅力 > 辽阳设立历史文化名城… > 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
[创意营销] > 家居业的创意营销脑洞… > 玩转奥运营销:洪荒之… > 2015营销新关键词——…
[品牌故事] > 以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 > 锡企参与专项 打造无… > 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文化…
[专家视角] > 论国际视野下的创意文… > 李宜航:关于广东大力… > 陈少峰:文化产业园区…

创意经理人
> “老城厢”厚植乡土人… > 给文创工作者更多机会… > 文化产业存三类共性问… > 范周:文化产业发展归… > 文创品牌难赚钱?窥探…

知识产权
[版权] > 我国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著… > 江苏扶持版权作品产业…
[商标] > “滴滴绣”商标之争 苏… > 无锡知名商标达到1364… > 无锡市工商局发布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